穷则坐以待毙,达则为富不仁!(经典好文)

 当钱不再是人与人之间解决问题的方式时,一个人还是会成为别人的工具。所以,血,鞭子和枪支,或是美元。你选一个——没有其它选择。

——齐泽克《曼德拉的社会主义失败》



传统价值观的崩溃,正在缓缓拉开序幕。不管你逃避或是反抗,你已经置身于这场大戏之中。

九零后可以说是平均幸福指数很低的一代人了。往前看经历了独生子女,往后看将会经历老无所依——但是先别急,在当下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今天开篇我先教大家一个新词语,请各位跟我一起念三遍:九(xin)零(qiong)后(ren)。

我的工作比较特殊,我在香港做财富管理和规划,所以不仅要跟客户打交道,还要比较清晰的知道她们的财政状况。说实话,我所认识的大多数90后是符合上面这张图的描述的:深圳互联网行业,从业3年左右,存款不到五万。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这里我们不做批判,只从这个现象出发谈一谈为什么90后大多先消费后存款,而不是反过来。

有两本书非常有意思,这些天我断断续续看,惭愧的看了个大概但是没看完。一本是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另一本是鲍曼的《工作,消费,新穷人》。

如果说韦伯还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去阐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就像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不同表现形式那样,那么到了鲍曼这里,他的作品就是马克思看完都会流泪了。

简单来说,还是时代不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人们的精神需求一直在发生变化。


新教教义是很有意思的。教会指出一个人能不能被救赎,其实是命中早就注定的,谁也改不了,做好事或者成天上教堂也没用。但是你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来试探自己是不是被救赎,因为上帝不会让他选中的子民在生意上遭殃的。

所以这群新教徒就拼命工作,不为别的只为看看是不是自己被上帝选中了。他们一门心思赚钱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是为了给上帝增添荣耀。这群人工作很努力又赚了很多钱,而且还不花,所以原始资本就积累起来了。最终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发展。


韦伯指出了一条资本主义和新教伦理相辅相成的成长路径,而这个伦理随着资本主义的传播被带到了全世界。现在人们不会去追溯资本主义配套的思想指导的起源,只会记得传下来的工作习惯,比如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时间就是可耻的。

这些思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具体影响就是我们会因为自己碌碌无为的一天或是拖延而感到焦虑,也会因为同龄人都在努力,而自己还没找到方向而焦虑。

说到底,这就是资本主义对于人们意识形态的潜在改变。资本主义始终追求的是利润,而人则是帮助资本主义实现其目的的工具。

换言之,当人们创造了资本主义之后,我们就在为资本主义服务了。所以个体的时间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是不能被浪费的,浪费时间是可耻的行为。

这是我们焦虑的来源之一,也是表面层次的原因——我们正在逐渐被资本主义物化,并且难以抵抗这种趋势。


在这种模式下个体本身的价值取向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为企业创造了多高的利润,自己拥有多大的“价值”,这成了社会衡量一个人的主要标准之一,不进步就是原罪。

再引申,韦伯提出了第二个很有价值的观点,就是现如今资本主义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割裂,这个现象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幸福。

因为其实在现在我们早就抛弃新教伦理了,人们目前赚钱不再是为了上帝的荣耀,不再是为了观察自己是不是能被救赎,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去获得更好的物质或精神享受。

这和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冲突的,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还是要求你拥有尽可能多的财富的,要尽量多赚钱少支出,才能实现财富的增长。

可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只赚钱不花钱像欧也妮葛朗台以及她父亲一样——这不科学。所以人们进行消费的时候往往有负罪感,但是却又说不清这个负罪感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现象其实在中国尤其严重,因为我们甚至连新教都没有,更不要提古希腊一脉相承的思想了。从古至今我国的宗教始终是为政权服务的,而不是为了个体,这使得大多数时候国人缺乏一个关于人生意义的终极解释。


缺乏思想上的庇护,就会在资本主义的洪流里显得渺小和痛苦,因为赚钱这个行为不再具有正当性,同时消费又被资本主义排斥,所以当每个人都被迫去赚更多钱以应付社会评价,同时压抑自己的消费欲望时,就会格外的不幸福以及焦虑。

这是我们焦虑的来源之二,也是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行为没有价值合理性的支撑。工作或者说赚钱不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而纯粹是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理由。

换言之,不知道如何抛开外界的杂音,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价值。

但是其实,针对这两点人们也在试图寻找解决方案。